-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
基本问题:- 物质与意识哪个是本原,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。
-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,主要指思维能否认存在的问题,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。
- 列宁物质定义
-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,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而感知的,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,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、摄影、反映。
- 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,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,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,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,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。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,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。
- 运动与静止的含义以及二者关系
-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。静止或相对静止,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、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。
-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,运动是无条件下、永恒的、绝对的。静止时有条件的,暂时的、想对的。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想对静止的统一。
承认事物想对静止存在的意义
-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,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,区分不同的事物。
-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,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。
-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,才能理解绝对运动。
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他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
- 时间是指运动的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,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。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、无限的、又是相对的、有限的,是绝对和想对、有限和无线的统一。
- 绝对性、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、在空间上无边无际。相对性、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的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,有边有际。
- 绝对性、无限性与相对性、有限性不可分割,前者存在于后者之中,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、有限性的总和构成了绝对性、无限性。
- 实践的含义以及基本特点基础形式
-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。
- 三个特点:
- 客观性
- 自觉能动性
- 社会历史性
- 三种形式
- 物质生产实践
-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
- 科学实验
- 实践客体的基本类型及其含义
- 社会客体
- 指人类社会。
- 自然客体
- 既包括同人的活动发生关系的自然,也包括经过改造和加工的人工自然物。
- 精神客体
- 指成为人们实践对象的主观精神和客体化精神。主观精神是指人们的感觉、想象、思维等心理活动,它们以表情、姿态和语言表现出来。客体化精神是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精神生产的结果。
- 社会客体
- 意识的本质
-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,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。
-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,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。
-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,从起源说,人类的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,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,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生活,学习一定的社会群体语言,接受社会群体意识的影响,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。
-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
-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
-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,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,特殊性包含普遍性
-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,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失误的共同本质
-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
-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
- 两边是质变的必要准备,没有一定的两边就不会发生质变,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,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,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
- 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,又要有步骤、分阶段的踏实苦干、稳步前进,急躁冒进、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。
- 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
- 否定观的内容,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
- -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现实意义